2025年5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44期(总第405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感谢孩子的 “坏情绪”
■朱雅芳
《教育导报》2025年第44期(总第4059期) 导报三版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情绪化倾向非常明显,遇到问题动不动就急红了眼。我很无奈,有时碰到自己情绪也不好,就更是火上浇油,最后往往在我的“威逼利诱”下,孩子表面上暂时平息或妥协,实际上搅乱情绪的“怪兽”始终还蛰伏在他心底,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原形再现”。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越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同事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告诉我:孩子情绪不好,主要原因还是在家长,并建议我先从自身找问题,再“对症下药”。听了同事的建议,我仔细回想了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发现我的情绪不够稳定、孩子爸爸的参与度过低、孩子依赖性太强是症结所在,于是,我决定分三步赶走孩子的“坏情绪”。

第一步,做一个温柔的妈妈。我试着改变对孩子“命令式”的说话方式,尽可能以平等的姿态和他沟通交流,并且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我尽量控制爱唠叨的毛病,避免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找茬”,从而营造更宽松包容的家庭氛围。我努力改正自己的“坏习惯”,很快便惊喜地发现,孩子与我的“冲突”变少了。原来,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他的情绪化反映出我的情绪化,只有我温柔了,孩子遇事才能学会心平气和。

第二步,提升孩子爸爸的参与度。孩子爸爸由于工作忙碌,缺乏对孩子的陪伴,以至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总是被贴上“又当爹又当妈”“丧偶式育儿”这样的标签。为此,我和孩子爸爸进行了深入沟通,根据他的作息,调整了我和孩子的部分安排,由我们反向配合他的时间。孩子爸爸也利用更多碎片时间,沉浸式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陪孩子踢一会儿球、练20分钟字、玩几分钟玩具,甚至一起下楼扔个垃圾……总之,见缝插针地多跟孩子互动交流。有了爸爸的陪伴,孩子变得更加开朗自信,我也不再时时紧绷神经。几周下来,家里的埋怨声少了,欢声笑语多了。

第三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尝试摆脱“牵线木偶式”“万事帮着办”的育儿方式,坦然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衣服、煎鸡蛋、打扫卫生、垃圾分类等家务劳动。我发现,尽管孩子刚开始做得不尽如人意,但多尝试几次就能越做越好。孩子在顺利完成一件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克服了困难,学会了技巧,获得了成就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种积极正向的反馈,让孩子有能力面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绪变得更加平和。

感谢孩子的“坏情绪”,带动了全家一起改变。原来,全身心参与到孩子的世界,跟孩子同频共振、话语相通是这么令人放松享受的一件事。我原本只想帮孩子赶走“坏情绪”,没想到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和谐状态,无意中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家庭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