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前后,全国多所中小学纷纷开展了劳动教育活动,例如重庆某学校组织学生背着锅碗瓢盆去野炊,另有学校让学生扮演“农夫”体验耕种的辛劳;成都某学校将劳动课堂搬进“鱼塘”,让学生在捕鱼过程中感悟劳动的意义……从以上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对躬耕劳作的浓厚兴趣,广大网友也对此类做法给予了广泛好评。
上述案例启发我们:孩子们之所以热爱劳动,是因为劳动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技能层面,它具有塑造精神世界、开启智慧之门、强健身体素质、培育审美情趣的深层力量。作为家长,我们既不能将劳动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也不能将其简化为偶尔的“体验活动”。真正的劳动教育,应该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没有看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场面,又怎能发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
然而,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少青少年的劳动能力和意识不尽如人意。就像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现在的孩子“眼里没活,心里没爱”。孩子劳动能力和意识缺失的背后是责任感和感恩心的匮乏。这种对劳动的陌生和疏离,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能力和人格发展。
当然,很多家长对这种说法“喊冤”,他们表示:“偶尔也会让孩子在家里做做家务,但孩子干得不好,也就不再强求。”“哪有那么多活需要孩子干,总不能没活找活。”……此类想法反映了一种误区:把劳动仅仅视作“干家务”或“干活”,让孩子从事简单重复的劳作。
事实上,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干活”,而是要让孩子在参与中理解劳动的价值。很多家长只做到了让孩子劳动,却没有让孩子真实地看到劳动背后的意义。这样一来,劳动仅仅止步于“干活”,无法激发孩子对劳动的兴趣,也不能启发孩子对劳动价值的思考。
因此,家长应在家庭生活的各种场景中启发孩子对劳动的思考。例如,带孩子一起采购,让他们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各项开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场景,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劳动情景。
同时,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时,需要避免过分追求完美的心态。孩子刚开始学习劳动技能时,做得不尽如人意很正常,家长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地没扫干净或碗没洗干净就急于代劳,而应在关键环节及时传授孩子高效的劳动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对劳动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父母的观察和模仿。如果父母自身轻视劳动,把家务活视为负担,孩子自然难以形成积极的劳动观。相反,如果父母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劳动创造,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认同劳动的价值。因此,当引导孩子开展劳动时,家长也要参与其中,让孩子明白劳动的每个环节都具有重要作用等道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让我们将热爱劳动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引导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既能耕好自己的地,也能浇灌他人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