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7期(总第4012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以理性为笔 以情感为墨
■刘蕊
《教育导报》2024年第117期(总第4012期) 导报四版

《散文课》

张怡微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散文,是一种我们十分熟悉的文学体裁,也是与中华文化发展紧紧相随的文学体裁。古代散文讲究“文以载道”,而现代散文则深入到日常生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张怡微在《散文课》一书中写道:“现代散文绝非松弛闲散的游戏,也非信手可以拈来。”如何探寻与欣赏现代散文之美?读完这本《散文课》,我才了解到其中的种种细节与值得品味之处。

现代散文之美,美在“情感的质量”。这是“普通中国人最熟悉的文体”,记叙文、游记、书评、影评……都可以归为现代散文的范畴。但即使散文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并不意味着好文章常见。张怡微引用王安忆的观点,“散文的心在于情感”。好看的、触动人心的散文作品,都具备呈现“复杂情感“的内涵:看人、看己、看世界,看明暗冷热、亲疏远近,也看人情与自然。

这种“情感的质量”如何拥有?张怡微的答案是“功夫在诗外”。想获得对情感更深刻的认知层次,有两条途径:一是阅读的积累;二是岁月的沉淀。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矛盾和情绪纠缠,好的散文对日常有着深入的洞察,好的散文作家也理应在生活中不断锤炼自己发现的眼光。

现代散文之美,美在“理性地运用”。俗话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实际上,嬉笑怒骂的体验本身并不等于文学。张怡微在书中指出,初学者写作的最大问题是,“胸中有一团不可名状的素材,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输出,也不知道最适切的输出形式是什么。”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写出好散文,需要以理性的思维去看待自己的经历,即使在困难的处境或者激烈的情感之下,写作者仍然能够超越其上,以高度理性的状态看待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厘清一条脉络,从纷乱的日常中萃取出美与价值。

现代散文之美,美在语言表达。张怡微提出,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抒情语言。不同的人总会对不同的“情”“意”“境”产生不同的感触。有些作者的语言色彩斑斓,有些作者的语言富有音乐节奏,有些作者则擅长捕捉“景”“物”的意象关联……张怡微以余光中为例,谈到他的文章调用了古今中外的诗歌经验,使用语汇丰富的散文修辞。而通过白话文与欧化句式的结合,余光中碰撞出了新的文学语言。由此,也为写作者带来启示: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始终可以不断创新,带来新的审美体验。正如作者所说:“汉语之美,仍在被发明、被照亮的途中。”

《散文课》,可以看作是一本现代散文鉴赏指南,也可看作是一本供作者学习参考的写作提升之书。以理性为笔,以情感为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现代散文之美将继续流淌,将文学的滋养带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