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7期(总第4012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把生活还给生活
■陈志发
《教育导报》2024年第117期(总第4012期) 导报四版

《客居深山》

傅菲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ISBN:9787559869401

生活是多元的,散文也是多元的。散文虽散,却呈现出万千气象,写人、叙事、状物、写景、说理,语言或清灵、或沉郁、或激扬。写的,是自己心中所想,主观意识灌注其中。换句话说,散文作者笔下的内容,出于讴歌、追怀等目的,加上了自己思维的滤镜,有了选择、筛选、甚至加工,而并非是绝对的客观反映,否则,文章就成了“照片”。有了人的情感、思想的加入,文章才有了灵魂。也许,这是散文写作的根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这么认为。傅菲的《客居深山》,却打开了我阅读理解的另一扇窗口。

傅菲,当代散文家,资深田野调查者,专注于乡村和自然领域的散文写作,出版散文集30余部。《客居深山》是他近几年在江西省德兴市大茅山北麓的笔架山下客居,大量走访荒僻山谷、山坞、河洲,以及偏僻的自然村落、荒村、破落矿区而形成的文字。

这本书与其说是散文,更似是自然笔记。一旦捧读,你就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溺,幻化为大地上的一生灵,绿意葱茏、枝花摇曳:你就是《蟋蟀入我床下》的一只蟋蟀,是双溪湖上一只“嘘呱呱”鸣叫的《竹鹧鸪》,是头顶上黑乌乌一团的《鸟群》,是长潭洲和箬坑之间长乐河中的一只《鰟鮍》,是石头部落举着《神灯》的萤火虫……“没有什么事,就去山里走走。”这是傅菲的生活习惯。在与江河、旷野、明月、孤星相望,与草木鱼兽对话中,他远避繁杂和喧嚣,看到了世间的色彩,获得自然现场的心灵感受。“凡自然之物,都值得我们长久地凝视。凝视它们,就是凝视自己,这是一种内观与内省。”

在深山,傅菲关注的还有山民:筑路工地上身处泥淖却面目干净的一对工人夫妇、卖早餐的女人和她开车的丈夫、被彩礼弄得烦恼不安的理发师等。在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都市霓虹灯外乡村的真实图景。这是一幅充满了俗世烟火的悲欢图,是一张在尘埃之中摸爬滚打的生活图。感同身受乃至为文中人物唏嘘不已,这是傅菲的散文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无论对象是山民,还是大自然万物,傅菲所用的语言都很朴素却直击人心。这是他细腻的内心、广博的知识、睿智的见解、深入探究的展现。

书中显示了傅菲海量的博物知识。“蟋蟀10月孵卵,翌年4-5月孵化为若虫。若虫群居,数天后发育成虫,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鰟鮍是山溪常见鱼,它活跃在并不湍急、水深30-50厘米的缓流或静水处……卵寄生在河蚌内。”“母麂独自哺乳和抚养幼麂,幼麂一年性成熟。黄麂单独生活,不结群,在草蓬或灌丛下做窝。”以及各种动物惟妙惟肖的鸣叫声描摹等,常识在书中俯拾皆是。这是傅菲长期野外调查与广猎群书的结果。读者在品读其文字之美的同时,还可以增长自己的博物知识。

书中还有在场感十足、逼真细腻的描写。“厨娘差不多凌晨4点就到了店里,清扫,煮一锅粥;擀饺子皮、馄饨皮,买肉剁馅,包200个饺子、300朵小馄饨。”(《胖妈早餐店》)“井洞里的人满头黄泥,衣服全是黄泥。他抬头看我,泥浆脸上露出两只乌黑的眼睛。井口直径约八十厘米,被篾片箍着,绷紧。”(《有人伐木,有人打井》)“炭壁卷起猩红的焰苗,如一朵红椎菌,炭灰白白,绸布漂在水里似的飘动”(《入冬》)……没有亲历,怎么能写这么详尽?这更是一种笔力。

一切艺术均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客居深山》里,傅菲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将他观察的人物、动植物向大家娓娓而谈。他以一个闲散人的身份,深入大山、原野、村落,和大自然的所有生灵交流、碰撞。在他的笔下,生活有着浓酽的滋味。在对事物的描写中,他的语言通俗干净,似绘画中的素描,你不会因意象艳繁、句词密集而有紧迫感、窒息感。文中的场景皆为日常,没有意义重大的事件,也没有矛盾集中的事件。他写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写老人在杂货店前下象棋、打扑克牌,写“烂毛(狗名)一路小跑,跟着车,跟到三百米外的路口,停下来,汪汪汪叫几声,折回”……这些场景,看过之后,就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因为,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作者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让人倍感亲切与真实。

生活本来是一地鸡毛,也是一池塘水,但静水流深,我们的一辈子就在这平淡之中抽芽、灌浆、开花、结果和凋谢。傅菲用他的文字抚平了我们的焦躁,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真实一面的同时,也让我们欣赏到了平凡的深情之美、自然的绚烂之美。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文中作者独特的生活态度、审美态度。傅菲的心怀是悲悯的、丰盈的,对大地上的一切是敬畏的、感激的。平凡的语言中充满诗意,平淡的叙述中富有深情。“我目睹了四季的变化、物候的更替,内心获得了极大的疏解,我就不那么悲观地活下去了。”“我对这个世界,所需不多。我吃最少最简单的食物,以原本的面目,过原本的生活。仅此而已。”与世无争,不矫揉造作,把生活还给生活,这是他的生活态度。我想,这也是傅菲写散文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