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教师休整身心、沉淀思考的宝贵时光,更是系统规划、深度“充电”、实现专业跃升的关键窗口期。研修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专业发展的加油站。面对新课标深化、核心素养落地、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跨学科教学等新挑战,教师急需依托研修,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核心能力。如何用好暑期这个整块、连续、可自主支配的时间,让研修真正服务于课堂改进与学生成长?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答好以下“三道题”。
一、锚定方向,精准对标,答好政策领航的“必答题”
国家教育政策是教师发展的“航标灯”和“指南针”。教师要深入理解政策精神,方能确保研修方向与国家教育改革脉搏同频共振。
一是深研“国家级资源库”。教育部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的“暑期教师研修”专题,提供权威、系统、免费的优质课程。内容紧扣年度政策热点、课标解读、学科教学重难点与技术融合实践,是研修的“必修课”“主阵地”。
二是精选“本土化资源包”。关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暑期研修指南或重点项目。这些资源更贴近本地教育生态、学情考情。结合自身学科、学段,聚焦1-2个核心要点,深入理解其背景、目标及对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比如,语文教师可重点研学“新课标下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数学教师可深入剖析“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案例”,班主任可专项学习“学生心理健康识别与干预策略”。
二、聚焦痛点,深度突破,答好问题驱动的“自主题”
研修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真实课堂问题。唯有从自身最迫切的教学困惑出发,聚焦小切口,才能实现研修成果的有效转化。
一要精准诊断,锁定靶心。基于上学期教学反思、学生表现、评课反馈、个人发展规划,进行深度自我剖析,明确1-2个新学期亟待解决的、具体可操作的“核心问题”,例如,如何有效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小学英语听力精准化、差异化辅导?如何提升“面积与周长概念辨析”知识点的理解深度?问题越具体,研修越聚焦,落地越可行。
二要目标清晰,计划可行。为选定的问题设定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的小目标。制订个性化研修计划,明确学习内容、优选学习形式、规划时间节点,确保专注与可执行。
三要高效匹配,构建体系。优选权威资源,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育行政部门推荐项目,筛选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性的内容。将“系统理论学习”“专题技能工作坊”“经典教育著作研读”“专业社群研讨”等有机结合,形成学习合力。善用工具筛选,利用平台智能搜索、 AI推荐、同行评价等,高效定位与问题高度匹配的优质资源。
四要深度参与,促进内化。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建构,积极参与课程中的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实践练习等环节。强化反思与关联,在学习中不断追问:“如何迁移到我的课堂?”“与既有认知有何异同?”寻求反馈与共建,通过线上社群积极分享见解与实践雏形,主动获取同伴与专家的建设性意见,可与三五“尺码相同的人”组建“暑期学习共同体”,以利于互助互促。
三、转化应用,赋能新学期,答好成果导向的“衔接题”
暑期研修的终极价值在于赋能新学期课堂,关键在于将学习成果即时转化为可操作、可检验的教学改进方案,确保研修能量无缝对接开学实践。
一要聚焦应用。围绕自选的“核心教学问题”,从所学资源中精研一篇深度好文、细析一节示范课例、借鉴一项有效策略,深度消化其核心要义。
二要聚焦产出。研修结束前,必须产出看得见、摸得着、开学就能用的实践成果。比如,一份基于新理念优化的教案或单元教学设计,一个针对特定学生错题开发的“5分钟小练习”,一份聚焦解决自选问题的“新学期教学改进行动计划”等。
教师“充满了电”,课堂才有“新亮光”。高质量的暑期研修,就是教师自己当“总设计师”和“实干家”——瞄准真问题,扎根深入学,练出真本事,教师才有光。最后,新学期的课堂活力,就是研修最好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