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65期(总第408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用学习的心态 办实在的好事
——记成都中医药大学驻村干部罗晓文
■本报记者 何元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教育导报》2025年第65期(总第4080期) 导报四版

近日,经过9个小时的路程,成都中医药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罗晓文从得荣县回到成都。还没来得及与家人欢聚,他第一时间找到了学校药学院教授王光志,沟通得荣县川贝母产业事宜。对方告诉他,已经带领学生着手开发川贝母相关保健品,争取进一步提高得荣县川贝母的附加值。这个好消息让罗晓文很是振奋。

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派到得荣县奔都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同时也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罗晓文身上的担子不轻。自2023年踏上得荣县这片土地起,他就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为当地谋发展、为百姓谋幸福的事业上,与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一道,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兑现着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产业帮扶

利用学科优势发展藏橘、川贝母产业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的关键时期,必须将当地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将当地自身造血能力进一步提升起来。如何帮助当地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作为高校派出的驻村干部,罗晓文自然首先想到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

得荣县以农业为主,然而当地气候干热,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6至7倍,普通树种难以生长。而藏橘这一物种却能适应当地环境,藏橘气味芳香,但味道略带酸苦,当地人喜欢食用,外地人却不习惯。

“我家的藏橘每年产量有一万多斤,外地人又不喜欢吃,只能自己上街一点一点卖。我们这里本来人口就少,卖一两个月也卖不了多少钱。”得荣县甲音村村民洛绒泽仁无奈地说。

为帮助当地村民,成都中医药大学每年在得荣县采购大量藏橘作为福利发给教职工。然而,罗晓文发现,12月发给老师们的藏橘,到了次年开学,一些都还完好地放在办公室。

如此支持不是长远之计,还得另谋出路。针对得荣县藏橘销售难、产业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罗晓文积极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相关部门、专家对接。2024年,他协调引进80万元资金,成功研发了藏橘香薰、藏橘姜黄植物饮料、藏橘功能性软糖等产品。罗晓文将产品送给相关行业人员品鉴或试用,惊艳众人,获得大量推广。

当年10月,校县企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一次性按保底价4元/斤的标准统购全县农户的藏橘。“这一季,我们家的藏橘竟然一下子卖了大约5万块钱,而且还不费时间。这在以前,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真是太好了。”洛绒泽仁激动地说。

藏橘销售难题迎刃而解,企业在当地建厂生产,又为当地带来税收和就业岗位,得荣县也多了一张亮丽“名片”。

当地海拔落差大,河谷地带能种植藏橘,而到了高海拔地带,优质的中药材川贝母能在此生长。罗晓文向学校党委汇报助推得荣县川贝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想法,得到采纳。成都中医药大学派出中药材栽培专家团队,支持得荣县川贝母和中藏药产业发展,建成了一个州级产业园区、一个国家级科技小院。

浪中村村民格桑给记者算了一笔“致富账”:他家将8亩地流转给川贝母种植基地,每亩每年能拿到800元的流转费;农忙时节,基地用工首先考虑当地村民,工钱120元一天;企业还以120元一方的价格收购村民家的有机肥;再加上年底的分红,几项收入加起来相当可观。“以前我们只种青稞、土豆,和现在的收入简直天差地别。”格桑言语间满是感恩之情。

藏橘、川贝母产业发展这两件事的落实落地,让罗晓文很开心。他高兴地说:“我和队友们的努力付出,终于开花结果了。我们帮扶干部为当地老百姓办了好事、实事,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和自己的青春。”

罗晓文(右一)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在田间调研灌溉情况。

移风易俗

“一分钱用出了三分钱的效果

有一件小事令罗晓文记忆深刻。初到任时,他与一个村民同车出行,喝完矿泉水后,他准备下车后找垃圾桶扔掉空瓶,身旁的村民却接过空瓶,笑呵呵地抛向窗外。看着这个村民自然的笑容,罗晓文明白,这不是简单的个人素质问题,而是长期形成的生活观念与行为习惯问题。要切实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就要改善其生活环境,转变其生活观念与习惯。

曾经,当地村民长期保持着人畜混居的习惯,一楼做牲畜圈舍,二三楼住人。这样的居住模式容易导致病毒滋生,尤其每到夏季,苍蝇蚊虫四处飞舞,卫生状况堪忧。

从2022年下半年至今,成都中医药大学积极响应得荣县委幸福工程“新五改(圈、厕、厨、线、水)三建(干群和谐、邻里友善、家庭和睦关系)”,安排117万元资金支持得荣县甲音村、奔都村2个村实施这项惠民工程。

为将好事办好,罗晓文与工作队成员多次深入农户家中调研,与村“两委”、农户反复商讨,针对每一户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力求实现人畜分离、圈舍合规、厕所卫生、厨房整洁、线路安全、给排水规范、饮水安全等目标。

经调研发现,当地此前虽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但有些厕所建得远,夜间特别是老弱人员使用不便,就沦为了杂物间。为避免“改而不用”的问题,此次改造中,工作队建议农户将厕所修成上下两层,“贴在主屋”,并与主屋连通,这样夜间也好用、老弱人员用起来也方便,确保了设施“建得好、用得上”。

并且,此次改造摒弃了以往由承包商负责修建的模式,改为由村民自建、成都中医药大学按标准支付款项。“建自家的厕所、厨房,还能挣工钱。”这种方式既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当地一名县领导说,成都中医药大学支持得荣县“新五改三建”工程,“一分钱用出了三分钱的效果”。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甲音村、奔都村两个村子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不少周边县的乡镇,以及甘孜州甚至云南省迪庆州的代表团专门来到村里,考察“新五改三建”情况,学习相应经验。

生活环境改善了,如何保持成了新课题。罗晓文深知,移风易俗还需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素质,单纯的宣传教育远远不够。

在奔都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围墙上,书写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标语,这是罗晓文为了团结4个自然村的村民,与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共同商议的结果。这些标语正是他在工作中善于凝聚各方力量的写照。

每年,罗晓文都会邀请奔都村籍退休老干部举行座谈会,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告诉他们工作队上一年干了什么、接下来准备怎么干,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我们老同志有的是时间,我们来当‘广播’。”退休干部建新感叹于帮扶工作给当地带来的变化,表示将尽己所能协助工作队。

每年暑假,罗晓文还会组织村里的大学生座谈,既代表成都中医药大学给予他们学业支持,又结合当地发展情况与国家政策等,为他们上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同时,通过这些年轻人带动其家庭乃至全村转变观念、移风易俗。

通过这些润物无声的举措,当地村民的认知与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变,而人口素质的提升,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罗晓文(右四)与县乡村干部一起开“坝坝会”。

深入一线

学习老百姓、服务老百姓

如今,罗晓文在得荣县驻村快两年了,奔都村党支部书记洛绒降错说:“(他)来的时候白白净净的,现在晒得快跟我们一样黑了。”

投身基层的行动如此坚决,而决心的“种子”其实早已埋下。2017年8月,罗晓文读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后,深受触动,向好友吐露心声:若有机会,也想申请到祖国的最基层,学习老百姓、服务老百姓。

此前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工作时,罗晓文参与脱贫攻坚第三方考核评估工作,在凉山、南充等地脱贫一线的所见所感,不断叩击着他的心弦。后来,他调到学校党政办公室,分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后,罗晓文更觉遗憾:“分管这块工作,却从未真正深入一线。”

2023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启动驻村干部轮换工作,罗晓文主动请缨,最终因为部门人手紧缺,未能如愿。同年8月,四川省委组织部要求省直机关和有关单位增派驻村干部。罗晓文第二次主动请缨,希望组织能给予他驻村帮扶的机会。这一次,学校把宝贵的机会给了他。

罗晓文能到得荣驻村,背后是一家人的支持。得荣县地处偏远,返家之路漫长,而罗晓文家里有两个孩子,夫妻双方的父母中又都有“病号”,现实困难不小。但妻子一句“你想好了,我就支持你”,让他放下了顾虑。当家中有事时,成都的亲戚也纷纷鼎力相助。

虽有家人全力支持,可到了基层一线开展工作,还面临诸多难题。如何破局?“最关键的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罗晓文时刻提醒自己和队员们。

“基层干部群众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罗晓文列举到:奔都村党支部书记洛绒降错虽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凭借扎实的群众基础,高效化解4个自然村间的矛盾纠纷,让人心服口服;奔都乡党委书记妞妞善于精准抓住工作重点,任职两年带领全乡连续斩获全县目标考核第一;乡里推行的党员干部“红黑榜”制度,极大激发了干部工作积极性……

从基层干部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里,罗晓文收获了不少启发。这些启发成为他帮扶工作的强劲“推进器”,让一项项工作真正转化为让老百姓受益的实际成果。

“罗晓文是副县级驻村干部,这很少见,也很难得。他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为我们干成了很多好事、实事,是我们奔都村的骄傲,更是老百姓的福气。”洛绒降错的评价,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两年驻村时光,罗晓文与队员们一道“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方言解读政策,用真心换取信任,用汗水推动发展。“未来的路上,无论在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还是返回派员单位,我都将继续以‘学生’姿态躬身实践,让党和国家政策的温度直抵民心、温暖人心。”罗晓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