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晨雾笼罩着这片被我看作“第二故乡”的土地,我总会想起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8年前,我拖着行李箱在村巷徘徊,还不知道这片异乡土地将给予我怎样的洗礼。这本讲述一个女孩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的书,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在教育之路上的挣扎与转变——先成为自己的山,才能有力量追寻心中的海。
2017年9月,当我第一次走进这所乡镇小学时,雨水将教学楼工地四周的黄土冲到道路上,浸泡成一片泥潭,精心准备的教案在泥泞中显得如此苍白。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说:“农村就是这样,习惯就好。”那一刻,我意识到教育者的第一课不是如何教别人,而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安放自己。
报名日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老人们用浓重的方言询问事项,我只能尴尬地微笑点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放学后,我常常独自走在路上,听着远处传来的方言对话,像在听一首陌生的歌谣。我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当地方言,在村头巷口听老人们讲往事,在篮球架旁看孩子们嬉戏。半年后的某天,当我用方言与学生们交流时,孩子们惊喜的眼神让我明白,“那个外来的体育老师”正在变成“我们的老陈”。这种身份的转变,不是妥协,而是扎根。我告别了天真的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更真实的模样。
掌握方言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课堂。在这里,体育课是“副科”中的“副科”。标准化的体育器材配备不全,我开始探索这片土地馈赠的另一种可能——废弃的轮胎滚动出欢笑的轨迹,宽阔的麦地拓展着成长的广度。我清楚地记得,当孩子们第一次用自制的跳高器材打破纪录时,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懂得:教育最动人的时刻,往往诞生在条件的局限处。这让我理解塔拉所说的“教育是自我创造”,被城市淘汰的教学方法,在这里焕发出原始的生命力。
异乡的夜晚格外漫长,我开始在日记中与自己对话,在专业书籍中寻找共鸣,将孤独转化为思考的深度。特别是听着城里同行谈论课题申报、读书写作、论文发表时,那种被时代抛弃的恐慌如潮水般涌来。但回到学校,看到孩子们在简陋场地上奔跑的身影时,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坐标。我开始明白,真正的教育不在论文里,而在这些鲜活的生命中。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反思,我发现了体育教育在农村的特殊价值——它不仅是强身健体,更能培养规则意识、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这些品质,正是农村孩子面对未来最需要的“行囊”。我开始尝试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用运动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这个过程也治愈了我自己,让我看到平凡岗位上的非凡意义。
站在操场边,8年的教育时光在眼前流转。身处异乡的教学经历,不是职业地图上的绕行路线,而是专业生命的必经之路。那些孤独、挣扎与坚持,都在塑造着一个更坚韧、更真实的我。真正的专业成长不是外在荣誉的累积,而是内在力量的生成;不是环境的适应,而是自我的确立。
回首这段成长过程,从乡镇小学的体育教师,到尝试跨学科教学的探索者;从担任学校管理干部,到教育机关的锻炼;最终又回到农村教育一线,我看似曲折的职业轨迹,恰似塔拉在书中描述的“不断翻越自己认知边界”的过程。每一次身份的转换,都是对“自己的山”的重新定义;每一次回归,都是对“心中的海”的更深理解。所谓“自己的山”,就是在任何岗位都能保持教育初心;所谓“心中的海”,就是对教育本质的不懈追寻。就像书中最动人的那句话:“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这就是为什么,我最终选择回到这里,回到教育生涯开始的地方。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既是“塔拉”,也是她的老师。我的山已在一次次的攀登中愈加坚实;而我的海,正在追寻的路上,在每一个教育现场的浪花里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