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65期(总第408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兴趣为引、实践为桥,巴中市强化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科学“追光者”
■本报记者 王浚录
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市州行《教育导报》2025年第65期(总第4080期) 导报一版

编者按:《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科学教育,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巴中市多维度构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体系,从分学段课程体系铺就“兴趣沃土”,到科创发明架起“创新桥梁”,再到全域资源整合织密“培育网络”,将科学教育融入课堂、生活与社会。日前,记者走进巴中市,探访该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鲜活实践。

兴趣为引、实践为桥,巴中市强化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科学“追光者”

“原来,汽车发动机就是用这个原理工作的!”日前,通江县第三中学科学社团课上,学生赵恩言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曲柄滑块装置,直观理解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机械传动原理。这场实践不仅让课本里的物理学知识与生活应用紧密串联,更点燃了大家探索科学原理的兴趣。

通江县第三中学的科学社团课,正是巴中市深耕科学教育的生动注脚。如今,该市通过强化学段贯通筑牢主阵地、深化全域融合构建协同平台,为科学教育做足“加法”。正如巴中市教育局副局长崔洪文所言:“科学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科学的奥秘,在探索中涵养受益终身的核心素养。”

因地制宜研发特色课程

科学兴趣“生根发芽”

“同学们,能不能试着结合所学知识,在时间轴上摆对恒星演化形态的卡片?”日前,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的科学课上,科学教师吴欢借助赫罗图,带学生直观感受恒星从诞生到消亡的完整演化历程。下课铃响时,学生们依旧兴致勃勃,意犹未尽。

这节融合了初中地理与物理知识的科学课,以理论结合实操的方式,让抽象的宇宙变得可触可感。“这是学校‘飞飞博士造物记’课程群里的一课。”巴州四小副校长任飞介绍,该课程群覆盖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都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了不同主题,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到实践验证、成果展示的完整流程。在任飞看来,这种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的模式,能让学生的科学兴趣在观察与实践中“生根发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巴中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兴趣的差异,精准调整科学课程设置与活动设计。据了解,该市围绕“小学重生活探究、初中重实践应用、高中重创新研究”的理念,引导各校因地制宜,研发出“科技与农耕”等23个特色课程,组建“生态环保探究”“趣味物理”等300余个社团,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

在巴中市经开区西溪实验小学,科学教育还与 AI技术深度融合。记者在该校道法课堂上看到,“安全君”数字人带领学生模拟地震自救场景;旁边教室里,语文教师正引导学生与 AI就“耿耿于怀”的语义演变展开辩论。“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索,在动手实践与跨学科融合中,真切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进而主动投身科学探索。”校长王容华说,未来,学校还将深化家校联动,让科学兴趣从校园延伸至家庭与社会。

小发明解决真问题

奇思妙想“落地生花”

通江县第三中学的校园科技馆,陈列着学生的科技作品和体验互动设施。其中,一件木料加工台引起了记者注意。“传统木料加工台需要一次性搭建,存在材料浪费问题。受从事木工行业的家人启发,学生设计出可拆卸组装并重复使用的加工台。”该校科技辅导员任卫东介绍,这位学生用可拼接金属支架替代传统木料,部件能拆解收纳、重复利用,有效避免了材料浪费。

在巴中市,不少学生奇思妙想的小发明都源于生活、服务生活。通江中学的一群学生设计出可滑动支点的跷跷板作品。这个改良设计,始于一位学生在公园玩耍时的思考——“怎样才能让体重不同的孩子在跷跷板上实现平衡?”在学校科技辅导室主任何济泉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杠杆原理改变力臂,设计出了该作品。何济泉感慨:“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与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锤炼。”

如何在科技作品“点状突破”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江中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今年秋季学期计划开班的‘钱学森创新实验班’,将与航空航天领域的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拓展育人路径。”学校党委副书记冯浩介绍,学校将开设人工智能、红色文化等特色课程,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创新实践,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造就有家国情怀的科技后备人才。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热情,通江三中加强对学生科创小发明的专利保护,通过开设知识产权普及课,让学生从创意萌芽阶段就树立起产权保护意识。目前,“便于拿取的无菌筷篓”“活体小生物标本观察箱”等师生作品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在各校积极探索的同时,巴中市统筹资源,联合7所高校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立起市县校三级科学竞赛体系,并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专项扶持资金。数据显示,近3年,巴中市申报的省级及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获奖率位居全省各市(州)前列。

全域整合科普资源

科学精神“根植心田”

“为什么南瓜花朝开夕合?”巴中市恩阳区文治实验学校学生在学校劳动基地观察多日后,设置阳光普照与全黑暗两组对照实验,记录花瓣开合时间与光照强度数据,最终发现光照对南瓜花花瓣开合的影响。

这座占地200平方米的劳动基地,是文治实验学校的“一生一菜”实践区。每个班级负责一块菜地,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校长高嵩说:“我们不评哪块地的菜长得好,只比哪个小组发现的科学问题多。”该校科学教师彭春林指导的空心菜种植活动中,学生们经历三次播种失败后,终于总结出“浇水过多会让种子裸露在土壤表层”的科学经验。“比起收获蔬菜,这种在失败中探索的科学精神,才更显宝贵。”彭春林感慨道。

“正是人们不满足于幻灯技术有限的动态表现,才催生了更擅长呈现运动影像的电影技术。”恩阳区科普大视界内,讲解员正在给恩阳区职业中学的学生们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流动科学课”,学生们沉浸在电影起源的讲解中,为幻灯机到电影的科技迭代惊叹不已。随后,他们走进16 K超高清球幕飞翔影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技带来的身临其境。

据介绍,科普大视界是一座集科技、文化、旅游、研学于一体的科普视听创新应用产业基地,今年在该基地承办的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吸引了巴中市内外学生参与。自该基地年初开放以来,已有30多所学校师生走进这里,在虚实交融中强化科学实践素养,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化作可触摸的探索体验。

近年来,巴中市推出“科普+红色”等18条主题线路,联合科研机构研发36门探究实践课程,实施“百万工程”科普研学计划,让科学精神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崔洪文表示,未来,巴中将立足中小学科学教育主阵地,整合市域内外科普资源,健全科技科创竞赛激励机制,持续推动城乡中小学科学教育均衡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让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