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我收到支部赠送的礼物《问答中国:只要路走对,谁怕行程远?》这本书。乍看之时,并未引起我多大的关注,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深深地被书中的每个精彩章节吸引住了。
这是一本把中国故事讲好的好书。其实,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问答中国》这本书,它以“读懂中国,难在哪?”这一问题作为开篇,围绕“中国愿望”“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共产党”“中国文化”“中国与世界”六个篇章,以问答的形式,对“中国人在今天到底想要什么”“中国在今天怎么定位自己”“怎么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怎么看中国制度”“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国际观是什么”等大众关心的普遍性问题,逐一进行阐述并解答,读之使人茅塞顿开。
值得一提的是,全书摒弃传统理论读物的单向灌输模式,从社交平台征集了上千条疑问,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以此为导向来写作,使得本书像是作者和读者进行了一次坦诚的关于“义利之辨”与“心境之分”的“师生对话”。
全书以“青年问、专家答”的形式,通过200多段提问和回答,直面当下青年群体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道路的关切之问,回应了国内外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关心的普遍性问题或存在的疑惑,其中的近50个核心问题,涵盖“中国共产党为何能长期执政”“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模式有何本质区别”等热点议题,通过历史回溯、数据对比、国际案例分析等,将宏大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问答对话。
与此同时,此书还将理论做了大众化、轻量化表达,既不是枯燥的政策解读,也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以青年关切为锚点,用“问答体+故事体+视觉化”的三重创新,实现严肃理论与通俗传播的平衡。对于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而言,既能从书中找到关于中国道路的理性答案,也能透过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内核。
书中有这一问:“西方人常常不理解,谈自己的今天和明天,中国人总喜欢从昨天开始,从近代以来的遭遇说起。”
陈晋这样答:“中国人很敬畏历史。许多时候,他不是从理念来推导未来,而是习惯于从曾经经历的事情和陷入的处境中来推导未来。今天会怎样,不是因为‘昨天之后注定会有个今天’,而是靠你在昨天经历了什么遭遇、积累了什么经验来决定的。中国人不是无缘无故地喜欢谈论近代历史,而是因为近代以来的遭遇,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沉淀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本参照,成为他们‘不想要什么’的理由,‘想要什么’的动力。……”
谈论到“中国人具体想要什么”时,陈晋在书中提到一个典型的现象——中国城市的街道名称,重复率最高的有4个: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和建设路。这4个街道名字背后潜藏着“中国人想要什么”的答案。“中山路”,是一些城市为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设立的;“解放路”,则是1949年左右人民解放军攻占各个城市的时候,部队入城经过的街道,它们大多处于比较繁华的市区;“建设路”,大多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城市大搞工业化建设的时代风气,像四川成都、河南洛阳的建设路,便得名于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与工厂企业沿路而建;“人民路”,表达的是摒弃旧的社会风俗,迎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这些街道名称,沉淀着几代人的历史愿望和价值诉求。
看这本《问答中国》,深感文章越写越平实,平实背后透着功力。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讲好‘中国故事’不容易,要避免讲冗长的、没有针对性的、不切实际的话,多讲简短、平实、新鲜的话。”
作为一名读者,我期待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多读读《问答中国》,并期盼有更多这样的好书籍,在努力塑造好中国形象上不懈探索,用严谨的学风和生动的笔触,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跃然纸上,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