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忙碌的教育工作中,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好书,无疑是幸福的。近期,我研读了徐杰的《过一种舒展的教育生活》,收获颇丰。它让我领悟到,真正的教育应是舒展的,这种舒展源自以生为本的平等对话、跨界学习的开阔胸襟,以及深耕课堂的不懈努力。
教育舒展的根基,源于对专业的坚守和对事业纯粹的热爱,而这份爱要实实在在地倾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徐杰说:“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以怎样的姿态站立,是很有讲究的。”当我走进教室,徐老师的话语犹如警钟在耳畔敲响,“俯下身去!用心倾听后排沉默者、欲言又止者、眼神躲闪者的声音!”
当我试着弯下腰,以平等的视角与学生对视,当课堂从以往的“教师独白”转变为“多元对话”时,那些曾经被淹没的“声音”逐渐清晰起来——那个总喜欢在角落画漫画的男孩,在作文里展现出了细腻入微的观察力;那个发言时总是低着头的女孩,在小组讨论中彰显出惊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原来,教育的舒展起始于尊重每个生命独特的表达,教师的职责便是搭建一座舞台,让每一颗星星都能被看见、被珍视。
徐杰所倡导的舒展的教育生活,突破了传统学科教育的围墙,从各行业、各学科的卓越者身上汲取教育智慧。他学习藤野先生的教育艺术,批评学生时心怀善意,表扬学生时真诚满满;推崇袁隆平先生的“稻田精神”,把教育研究深深扎根于实践的土壤中;借鉴体育教师的示范技巧,以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为示范导向,而非单纯炫技……
其中,藤野先生的评价艺术令我深思。面对鲁迅绘制解剖图出现的错误,藤野先生先是以“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这种共情式的换位评价呵护学生的尊严,接着用“解剖图不是美术”理性地提醒学生注意科学的界限,最后通过清晰示范标准画法明确要求,完成知识的传授。这种“共情—明理—导行”的批评模式,让教育成为一场充满尊严的对话。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场,不少表扬流于形式、显得敷衍,许多批评更是演变成对学生的羞辱。徐杰的提醒让我感同身受:教育的温度,藏在日常每一次对话的语气里,躲在师生每一次眼神交汇的瞬间。当我们学会像藤野先生那样,让批评裹着善意的外衣,让表扬带着真诚的温度,师生之间才能形成流动的情感磁场,教育才能在这样舒展的对话中更具成效。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熬住了少讲话”,徐杰的这句话,戳中了许多课堂的痛点。当教师沉醉于“知识灌输”带来的满足感,当课堂变成“标准答案”的发布场所,学生的思维空间便会被不断压缩。书中提出的“三不讲”原则振聋发聩——“不讲也会的,坚决不讲;一讲就会的,尽量少讲;讲也不会的,不必讲。”作为教师,我们应把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则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凭借精练的教学语言、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活力,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大胆试错、构建认知的实践乐园。这并非教师的退场,而是以更智慧的方式“在场”。徐杰坦言,“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修炼语言表达、板书设计、课堂组织能力等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应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合上徐杰的这本书,“舒展”二字在我心中愈发清晰。它是教师俯身与学生对话时的谦逊姿态,是课堂上克制表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智慧坚守,是扎根教学实践、潜心研究的执著定力。徐杰说:“舒展其实是一个人淡定的心境,一种生命从容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逃避教育过程中的重重挑战,而是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中,坚守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