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43期(总第405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课堂搬到鱼塘 “摸鱼”中求真知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文/图
记者观察《教育导报》2025年第43期(总第4058期) 导报三版

5月的阳光灿烂,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的“躬耕园”院墙上的红色蔷薇开得热烈,“大鱼海塘”里的鱼儿游得正欢。5月9日上午,一堂别开生面的“摸鱼”课在“躬耕园”进行,40名初中生和家长、教师入塘“摸鱼”并烹饪美食;来自成都市各区(市、县)的数十名中学劳动、体育、生涯规划教研员及教师代表以“趣‘摸’劳动,‘鱼’悦体能”为主题进行教学研讨。此次教研活动深入探讨了体劳融合、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等话题,为丰富学校实践育人路径和五育融合提供了不少思考和策略。

从教室到鱼塘的4节课

“摸鱼”课由棠湖中学的劳动教师王丹按照项目式教学进行设计,体育教师配合实施。

课前,王丹对学情、课堂组织方式和教学目的进行深入研究。她说:“初一的学生,大多数对劳动课兴趣浓厚,但少数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通过趣味活动和小组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度。由于学生体能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获得成就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本项目,引导学生了解渔业相关职业,激发他们对职业规划的思考。”

王丹共设计了4个课时来完成“摸鱼”课程。第一课时,学生对养鱼过程、鱼的种类和习性、捕鱼工具进行了解并制作知识海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渔业劳动与体育锻炼、职业分工之间的关系;第二课时,展示每个小组的海报,小组制定详细的捕鱼方案;第三课时,在安全保障下,学生下塘捕鱼,分享劳动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课后,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使用柴火灶,完成烹饪;第四课时,展示捕鱼成果,引导学生讨论捕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每个学生撰写一篇捕鱼的心得体会。

通过课程设计,王丹深刻认识到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重要性。“同一件事情,当你和不同的人去研究、碰撞时,就会有不同的收获。劳动超越了体验本身,成为职业意识的启蒙。美中不足的是,小组在海报制作中依赖个别学生,未来需强化‘分工均衡性’,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方案的‘共建者’。”她总结道。

鱼塘中快乐的师生

教研课是第三课时内容,这节课上,师生真正进入鱼塘。

5月9日9点半,在跑步、拉伸一系列热身运动之后,40名学生在体育教师带领下,身穿短裤、腰系鱼篓、手拿渔网,走入鱼塘。虽然已经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但是一下水,学生们畏首畏尾,被水温的刺激和对水的畏惧“硬控”了几分钟,并不敢深入走向鱼塘。“应该在热身阶段适应水温。”成都市教科院体育教研员罗亚和马上发现了问题。

但是,学生们很快适应了鱼塘的环境,他们四处游走寻找“猎物”。刚开始时,学生们的进展不怎么顺利,刚才成群的鱼儿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看到有些惶然的学生,塘内的老师指导他们排成一排,慢慢将鱼赶到一边,逐步缩小“围猎”圈子。一个学生说:“我以为抓鱼很轻松,今天看来抓鱼其实十分困难,鱼很容易就跑了。”

学生们很快发现“摸鱼”要出成绩,必须依赖团队的力量。面对“狡猾”的大鱼,他们已经顾不得竞争的分组关系,常常合作抓鱼。一位抓了十余条鱼的学生得意地说:“抓鱼之前,我在网上查了很多抓鱼的方法,今天觉得‘八字法’最好用。”在欢快地“摸鱼”中,大部分学生鼻尖和脸上都沾上了泥土,没有人觉得脏和累,他们觉得这样的课程很有趣。看到课堂如此精彩,几位来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也下水和学生们一起,过了一把“摸鱼”的瘾。

“今日摸鱼的目的是日后不再‘摸鱼’。”活动中,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一语双关地对自己孩子说。40分钟的“摸鱼”成果,学生们抓了100余条鱼,在家长的帮助下,他们学着自己烹饪鱼,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也品尝到了劳动成果的美味。

五育融合的生动实践

“即使没有抓到鱼,孩子们在体验抓鱼的过程中也是非常快乐的。”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肖慧看来,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抓鱼的技能,同时达到了锻炼身心的目的,是五育融合的生动实践。

在研讨环节,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雷婕以《身心共塑:劳动与体育跨学科课程的实践融合之道》为题进行了交流。双流区教科院生涯教育教研员吴晓炜从学生生涯规划的角度谈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很多生涯教育理论,比如帕森斯职业选择适配论,强调劳动教育是实现个体与职业匹配的重要途径。”她认为,劳动教育可以在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启蒙、能力锻炼与价值塑造等方面发挥作用,这恰好与生涯教育相匹配。棠湖中学体育教师李良君以《从劳动中来,到体育中去》为题,就体劳融合交流了思考与探索,他认为“摸鱼”课体现出了“体力锻炼与劳动智慧的双重培养”的育人价值。

“有孩子告诉我,只要不在教室里待着都很快乐。”棠湖中学副校长任飞扬风趣地介绍了该校劳动基地“躬耕园”的建设过程,这里不仅可以“摸鱼”,还有播种、除草、施肥、收割、投喂动物等活动。“躬耕园”名称来自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典故,以学生、老师和家长“躬耕”实践为基础,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将科学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综合实践、文学艺术及传统文化教育等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实景化、多元化、立体化的实践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棠湖中学学生在鱼塘中快乐“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