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劳动与体育呈现出同源共生、功能互补的深层关联。二者既孕育于人的原始生存实践,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形成独特分支,最终统一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本文通过历史溯源、本质辨析、内涵解构与教育实践的系统思考,试图揭示劳动与体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体育起源于劳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体育作为人体机能发展的直接手段,其基因密码深植于人的劳动实践。原始社会中,人类求生存的技能练习和习得构成二者共同的源头,如,狩猎所需的投掷演化为标枪运动,采集活动的攀爬发展为现代攀岩,为躲避野兽的奔跑、跳跃演变成了今天的体操、田径等运动。中国古代的“射御”技能同时兼具劳动、军事与体育三重属性,“耕读传家”的传统将农耕劳作与武术训练熔铸为“形神兼备”的育人体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分工催生了体育专业化,如,古希腊竞技赛会起源于军事训练的需求,春秋“六艺”的射箭、御车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这些历史演进过程印证了劳动作为体育“母体”的根本属性——体育起源于劳动。
二、劳动、体育的价值指向有差异
尽管同源共生,劳动与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价值指向。从核心目标维度来讲,劳动以“创造物质价值”为旨归,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活动展示人的本质力量,改造外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体育则以“优化自身自然”为导向,人们通过运动锻炼、体能训练等提升个体身心素质,创设良好运动氛围,提高生活质量。从作用对象层面来看,劳动过程中,人借助工具系统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创造出更多、更好为生活质量服务的东西;体育则聚焦身体系统的功能,不断开发更多、更好的运动方式,提升身体机能。从活动形式来看,劳动中既有侧重标准动作的效率追求,如流水线作业,也有创新动作的需求,如创造性劳动;体育更强调身心协同的创造性表达,如体操的平衡控制等。
三、劳动、体育的价值追求有共鸣
劳动与体育最大的共同点是“动”,生命在于动起来;劳动与体育都需要个人的意志磨炼、坚韧坚持、吃苦耐劳。在棠湖中学开展的“摸鱼”活动中,体育教师带领孩子们完成热身、调节身体机能,并适应水下环境的站立与行走等,教会孩子们在水中的行动可更好地锻炼膝关节、踝关节等多关节协同的闭链运动,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发展。劳动教师教会孩子们认识使用捕鱼、摸鱼的工具,体验渔业工作者的劳作与艰辛,感知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懂得尊重为我们提供餐食的家人、厨师等普通劳动者。
在精神内涵层面,劳动与体育展现出惊人的价值共鸣。集体主义精神是劳动与体育中都非常重要的点,中国女排“为国争光”的集体拼搏与普通劳动者投身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无私奉献,同样诠释了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准则。敬业精神也在劳动与体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运动员日训万米游泳的坚持与农民抗击自然灾害的坚守,都是在挑战极限中锤炼坚韧意志。团队协作机制在建筑工地的工序衔接与篮球场上的战术配合中同样体现,通过分工协同实现系统效能的最大化。
四、劳动与体育在生产生活中协同增效
劳动与体育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又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增效的共生机制。从物质层面来看,劳动创造的财富支撑了体育设施的建设,如成都大运会场馆的建设,体育则通过提升劳动者的体质反哺劳动生产效率,因为体育运动锻炼提升劳动者的身体机能,使之更好地进行劳动、生产发明更多的体育器材等。从能力优化层面看,建筑工人的体能训练可以增强其搬运耐力,久坐群体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少职业伤病。从心理素质培育层面看,普通劳动者的工期压力应对与运动比赛中的心态调整相互强化,共同提升人的抗压韧性。这种互补性在劳动代谢理念与体育训练科学的交互中尤为显著,形成身心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体劳融合的教育实践促进育人方式变革
现代教育通过五育融合推动体劳协同育人。例如,成都市中小学生的“绿道丰收节”课程有机整合了定向越野、水稻收割与科学实验,进行融合实施,孩子们在奔跑中完成了收割水稻的任务,体验了劳动创造的过程。“劳动技能运动会”将货物捆扎、挑水搬运等转化为竞技项目,孩子们现场完成腰旗橄榄球的制作再开展比赛,实现了手工创造与运动技能的融合。还有“探秘油菜花田”的春季活动,孩子们在油菜花海中完成定向越野闯关、获取采集花瓣提取色素的工具材料、完成实验,将体能训练、劳动操作与科研探索融为一体,让环城绿道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场域。这些源于生活的教育实践验证了劳动提升动手能力、体育增强团队能力的协同效应,为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创新意识开辟新路径。
从原始生存技能的混沌一体,到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化,劳动与体育始终保持着“形分神合”的辩证关系。二者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本质差异,恰为其功能互补提供结构性支撑;二者精神内涵的深层共鸣,倡导拼搏、协作与奉献的核心价值,构筑起协同育人的价值根基。当前教育领域的体劳融合创新育人实践,不仅是对五育并举理念的真实响应,更是对人类发展本源的智慧回归。面向未来,体劳融合将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领域持续深化,推动五育融合体系完善、升级,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双重突破。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学会2023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劳模赋能中小学生融入乡村文化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B2023160)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