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四川省资阳中学实行学生轮流打扫学校公共区域卫生,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有人则担心其影响学业,劳动教育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当下,学校劳动教育究竟“劳”在哪里,“育”在何处?记者走进资阳中学和蒲江县甘溪镇九年制学校,两所学校分别地处城区和乡镇,办学规模不同,学段也有所区别,但都有着系统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从中可以解答有关劳动教育的一些疑惑。
日常劳动有必要吗
亲历劳动过程更有育人实效
在资阳中学初二(2)班教室外,摆放着学生自己栽种的绿植,下课铃声响起,该班学生吴璨和同学们来到一株薄荷前,“闻着薄荷的香味,就感觉特别放松。”
谈到同学们承担的打扫任务,吴璨介绍,在打扫各自教室的基础上,各班级划分了学校公共区域的打扫范围,“同学们轮流打扫公共区域,每次不到20分钟就能完成。”
资阳中学为何会有此次调整?
近年来,该校系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校外开拓了80亩的劳动教育基地。同时,由于学生人数多,校内专用劳动场地和日常劳动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劳动教育不能与日常劳动脱节。”资阳中学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张毅介绍,在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大背景下,正是为了让学生都能适度参与日常劳动,学校决定从本学期开始,由初中、高一、高二年级轮流打扫公共区域,包括操场、运动场、校园主干道和花园。
资阳中学的情况并不是孤例,在蒲江县,甘溪镇九年制学校7年前决定不再聘请保洁员,改由师生打扫日常卫生时,也曾引起部分家长担心。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甘溪镇九年制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胥正齐介绍,当时劳动教育相关指导文件不多,学校决定从日常劳动抓起。统筹协调学习和劳动时间后,学校将58亩校园划为十几个区域,老师和校长作表率,牵头认领卫生“责任田”;学校食堂也被列入其中,学生午餐后,自己打扫餐厅和初步清洗餐盘;就连最难保洁的卫生间,也都被分配下去,由老师带着学生共同打扫。
随着计划的推行,甘溪镇九年制学校的家长真切感受到劳动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部分的担心转变为一致的支持。家长杨谦谈到,以前孩子在家很少劳动,进入三年级后,他的劳动意识逐渐显现出来,“周末主动跟我们一起去采茶叶,卖了钱还买凉面给我吃,特别暖心。”
学校劳动的作用在哪儿
在五育融合的劳动中螺旋式上升
无论是在资阳中学还是甘溪镇九年制学校,日常劳动都只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
在甘溪镇九年制学校的农耕基地旁,一排白色塑料桶十分醒目。桶里是师生利用剩菜烂果制成的环保酵素。“按1:100的比例稀释后用来浇地,效果特别好。”七年级学生何利告诉记者,同学们用最环保的方式管理基地里的蔬果,收获后吃起来格外香甜。
如今,甘溪镇九年制学校学生们的劳动项目越来越多,劳动范围也越来越大。
“各级加强劳动教育的系列文件出台后,我们的劳动教育,从简单日常劳动的‘1 .0’阶段,发展到系统探索的‘2 .0’阶段。”胥正齐谈到,学校因地制宜建成3000平方米的校内农耕基地,构建起“快乐成长生活课程”“丰衣足食生产课程”和“公益志愿服务课程”为主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为什么学校劳动跟家里劳动不一样?因为我们是融入五育的劳动。”胥正齐谈到,在师生制作环保酵素的过程中,大家利用生物、化学知识进行发酵,实现“智”育;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又是一堂契合蒲江现代绿色农业的环保德育课;而同学们浇水、施肥、除草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位居蒲江全县前茅,近视率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学生自主完成更多劳动任务,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减少了。与低段学生需要老师带头作表率相对应,如何为高段学生创设出科学、高效的劳动课程项目,是资阳中学教师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
该校教师张永教生物课,同时兼任劳动教育指导老师。制作泡菜是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酵母相关知识的典型过程,然而最开始他却遇到一个问题:自己是陕西人,不会做资阳当地的泡菜。“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好学生呢?”张永回忆,他向本地同事学习腌制泡菜,确保掌握了这门手艺后,才结合学科知识向学生传授。
“学校的劳动教育,是师生都能螺旋式上升发展的一个过程。”张永谈到,与家庭劳动单一的标准不同,学生在校内的劳动也能当作实验,可以试错并从中创新,老师也需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这是学校劳动的独特作用。
劳动教育如何与学生人生发展契合
因地制宜让劳动教育向下“扎根”
在系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2 .0”阶段,甘溪镇九年制学校一方面“上接天线”,落实国家加强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也思考着如何“下接地气”,让劳动教育向下“扎根”。
“很多人以为农村的孩子对农业劳动都是‘自来熟’,但情况却恰好相反。”甘溪镇九年制学校党支部专职副书记郑晓虎介绍,学校此前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出人意料:现在农村的孩子对农业生产劳动不仅缺少体验,甚至连很多基本常识都知之甚少。
对此,甘溪镇九年制学校建起微型农耕文化馆,同时开辟茶叶、雷竹、耙耙柑等蒲江当地特色农作物种植区,还把甘溪当地的陶艺、扎染、编织引进校园,聘请非遗传承人给学生上传统手工课,不仅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更在他们心里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
农村学校向乡土“扎根”,城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又“扎根”到哪里呢?资阳中学同样有着自己的实践。
李慧是资阳中学的一名班主任,3年前,有个现象让她感到困扰:“很多学生不吃早饭,或者经常点外卖吃些不健康的食品,而且怎么说学生都不听。”老师们碰头一聊,发现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光是说教没有用,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李慧介绍,怀着这样的初衷,学校在劳动教育基础上推行饮食文化教育。
围绕饮食文化教育,资阳中学开展了美食节、饮食文化研学等沉浸式主题活动,将饮食文化教育与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有机融合(例如泡菜、米酒制作),还编写了《食光有味》等读本,同时以多种形式宣传健康饮食习惯。其中,有不少有趣的设计和活动,例如年夜饭上,学生自己动手烹饪一道菜,并说清其中的寓意,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随着饮食文化教育的开展,学生的饮食习惯得到明显改变,资阳中学也凭此成功入选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就是劳动教育‘扎根’的沃土。”资阳中学校长李智刚谈到,学校将进一步以系统化思维构建贯通课堂教学、实践体验与价值养成的育人闭环,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专业化、实践平台立体化、协同育人常态化,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和“营养剂”。
记者述评:
劳动教育不必舍近求远
蒲江县甘溪镇九年制学校7年不请保洁,学生劳动收获家长点赞。记者认为,这正是劳动教育向真实生活的回归。劳动教育不必舍近求远,而应从身边小事抓起。
首先,日常生活劳动在劳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甘溪镇九年制学校师生自己清洁校内卫生,资阳中学让学生在“治大国”前学会“烹小鲜”,让学生亲历真实劳动,令学生在生活中直接受益。
其次,将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融合,能更有效地将身边真实情境转化为育人资源。耙耙柑、泡菜,都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经过两所学校的设计,学生亲身参与种植和制作,不仅掌握了技能,也对学科知识有了更深理解。
反观一些“付费劳动”的现象:孩子在家不劳动,却花钱参加劳动体验;个别学校重金打造劳动教育场所,却连基本劳动都由工作人员为学生“代劳”。若劳动脱离真实生活,成为“作秀”,则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离不开各方支持。家庭发挥好基础作用、学校发挥好主导作用、社会发挥好支持作用,让学生在真实劳动中接受锻炼,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资阳中学学生在劳动教育基地参加劳动。(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