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些故障没排除,我们必须加快速度,把最好的作品呈现在明天的展示活动上!”5月16日晚,记者在酒店大厅看到了成都市田家炳中学“FLL青少年机器人挑战”项目参赛团队紧张“备战”的场景,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一块块乐高积木不仅仅拼凑起了他们的参赛作品,更搭建起他们的“数字理想国”。
5月17日至18日,2025年四川省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现场交流展示活动在泸州举行。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胡卫锋参加活动并讲话。四川省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始于2000年,到2025年已是第二十六届。本次活动共设置数字艺术、计算思维、科创实践3个大类,包含创意智造、智能机器人、智能博物等22个子项目,全省21个市(州)737支队伍,近1400名学生会聚一堂,开启了一场“科技较量”。
将“科学的种子”撒在学生心田
“我们想搭建一个潜艇样式的海底‘探宝综合体’,它既能帮助科研人员发现文物,又能为他们提供一个修复文物的场所,它还是一个水下文物3 D博物馆,能把文物最精美的模样呈现出来。”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FLL少儿探索科创活动”项目参赛选手王杰介绍起这支“蓝海考古小分队”的作品。小分队的成员们认为,既然今年该项目的主题是“深海潜思”,他们就要设计出自己最心仪的海底设备,考古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方向。
为了让作品更符合他们的要求,小分队成员们策划撰写了一本《深海考古日志》,详细阐述了文物打捞的背景和计划,并搜集了“南海一号”等沉船遗址的相关资料。其构想天马行空,展现出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憧憬。团队成员朱雅杰、张修诚、杜偲嘉是这支团队的“工程师”兼“程序员”,他们负责根据设想设计和搭建出“探宝综合体”。
“这个项目旨在鼓励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创新科技与智慧,探索和保护深海资源。即使孩子们的设计只是雏形,但足以见得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该项目组长刘超点评道。或许,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用知识和勤劳的双手解决问题,就是科学教育的意义所在。
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练兵场”
“我们给这台智能机器人取名‘猛犸象’,希望它能像猛犸象一样勇往直前。”宜宾市叙州区高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黄渝和聂俊超调试着手中的智能机器人,为即将进行的“乘胜追机”项目展示进行最后准备。
“这次比赛用到了很多我们在专业课中学到的知识,编程、组装和维修都需要我们一点点打磨。”聂俊超觉得,无论这次“猛犸象”的表现如何,他和队友都掌握了不少实践技巧,也鼓舞了他们在专业上进一步钻研精进。
展示活动之外,来自泸州市龙马潭区的多所学校围绕“科技+艺术”“科技+体育”“科技+生活”“科技+劳动”等主题在现场摆起了“科技小摊”,展示了各自近年来在科学教育上的实践成果。
“这是我们学校的智能土壤实验室,用来展示土壤温湿度、 pH值、微生物、养分监测系统,大家可触摸传感器来观察数据变化。”在“科技+劳动”展区,泸州市龙马潭区尹吉甫学校的小讲解员乔钰婷向观众介绍着学校的智能农业设备。
“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回到家中就变身成了小小‘科技农人’。”尹吉甫学校副校长李成杰介绍,尹吉甫学校是一所乡镇学校,很多学生在假期都会在家进行农业劳动,学校将农业和科技结合,就是希望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向家人传播科学种植的知识。
以上这些发生在2025年四川省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现场交流展示活动中的场景,正是四川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全省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从“四川云教”提质增效到“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从“网链共享计划”民生实事到“ AI助教”试点推进,再到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教育数字化行动计划,四川正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锚定师生数字素养培育的方位坐标,培育数字时代的“追光者”,奋力打造新时代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