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菜品。(孙晓敏 摄)
本报讯(记者 陈朝和)“花椒要先用清水浸泡去苦,葱叶要选翠绿的部分,这样剁出来的椒麻才够鲜香。”近日,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东园食堂的烹饪实践课上,花椒的麻香与辣椒的辛香交织弥漫,锅铲炒菜声、油锅的嗞嗞声与师生的欢笑声此起彼伏。30余名学生正围在操作台前,跟随学校后勤保障部饮食管理服务中心的中式烹调技师杨胜容学习制作椒麻鸡丝和水煮肉片两道经典川菜。
这是学校学工部联合后勤保障部全新推出的“匠心蜀味·厨艺学堂”劳动教育课堂现场。
“太厚不入味,太薄容易碎。”杨胜容从后厨走上“讲台”,作为“劳动导师”,为学生耐心讲解制作椒麻鸡丝的关键步骤。他一边示范,一边和学生们交流道:“把肉片切成2毫米的厚度,是水煮肉片的要求。其实做菜和你们做实验一样,都要讲究精准度。”
在现场实操环节,学生们分组协作,切肉、备菜、开火炒菜……把从杨胜容师傅那学习到的川菜理论和厨艺技巧一一实践。不一会儿,空气里就弥漫着鲜香麻辣的诱人香气。
“尝味时刻”最激动人心。学生们尽情享受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美味川菜。“这样的劳动课程让我系统了解了川菜的由来和特色,感受到了烹饪的乐趣。”电气工程学院学生程宏宇说。
据了解,川大“匠心蜀味·厨艺学堂”劳动教育课自今年4月举办以来,至今已开展4期,每期课程都很火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学校计划今年开设22期课程,本学期开设8期课程,后续将推出麻婆豆腐、泡椒肝片等经典川菜以及香菇包、水晶虾饺等特色小吃的教学课程。
近年来,四川大学创新性地将生活化场景深度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精心策划和打造开心农场农耕体验、厨艺课堂美食制作、校园绿化责任养护、学生寝室内务整理等系列实践课程,持续深化和拓展“生活化+劳动教育”新模式。学校致力于将“行走的育人课堂”建设推向深入,推动劳动成果向育人实效转化,让学生在烟火气中传承文化,于劳作间锤炼品格,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