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划的推行,甘溪镇九年制学校的家长真切感受到劳动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部分的担心转变为一致的支持。家长杨谦谈到,以前孩子在家很少劳动,进入三年级后,他的劳动意识逐渐显现出来,“周末主动跟我们一起去采茶叶,卖了钱还买凉面给我吃,特别暖心。”
学校劳动的作用在哪儿
在五育融合的劳动中螺旋式上升
无论是在资阳中学还是甘溪镇九年制学校,日常劳动都只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
在甘溪镇九年制学校的农耕基地旁,一排白色塑料桶十分醒目。桶里是师生利用剩菜烂果制成的环保酵素。“按1:100的比例稀释后用来浇地,效果特别好。”七年级学生何利告诉记者,同学们用最环保的方式管理基地里的蔬果,收获后吃起来格外香甜。
如今,甘溪镇九年制学校学生们的劳动项目越来越多,劳动范围也越来越大。
“各级加强劳动教育的系列文件出台后,我们的劳动教育,从简单日常劳动的‘1 .0’阶段,发展到系统探索的‘2 .0’阶段。”胥正齐谈到,学校因地制宜建成3000平方米的校内农耕基地,构建起“快乐成长生活课程”“丰衣足食生产课程”和“公益志愿服务课程”为主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为什么学校劳动跟家里劳动不一样?因为我们是融入五育的劳动。”胥正齐谈到,在师生制作环保酵素的过程中,大家利用生物、化学知识进行发酵,实现“智”育;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又是一堂契合蒲江现代绿色农业的环保德育课;而同学们浇水、施肥、除草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位居蒲江全县前茅,近视率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学生自主完成更多劳动任务,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减少了。与低段学生需要老师带头作表率相对应,如何为高段学生创设出科学、高效的劳动课程项目,是资阳中学教师需要思考更多的问题。
该校教师张永教生物课,同时兼任劳动教育指导老师。制作泡菜是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酵母相关知识的典型过程,然而最开始他却遇到一个问题:自己是陕西人,不会做资阳当地的泡菜。“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好学生呢?”张永回忆,他向本地同事学习腌制泡菜,确保掌握了这门手艺后,才结合学科知识向学生传授。
“学校的劳动教育,是师生都能螺旋式上升发展的一个过程。”张永谈到,与家庭劳动单一的标准不同,学生在校内的劳动也能当作实验,可以试错并从中创新,老师也需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这是学校劳动的独特作用。
劳动教育如何与学生人生发展契合
因地制宜让劳动教育向下“扎根”
在系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2 .0”阶段,甘溪镇九年制学校一方面“上接天线”,落实国家加强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也思考着如何“下接地气”,让劳动教育向下“扎根”。
“很多人以为农村的孩子对农业劳动都是‘自来熟’,但情况却恰好相反。”甘溪镇九年制学校党支部专职副书记郑晓虎介绍,学校此前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出人意料:现在农村的孩子对农业生产劳动不仅缺少体验,甚至连很多基本常识都知之甚少。
对此,甘溪镇九年制学校建起微型农耕文化馆,同时开辟茶叶、雷竹、耙耙柑等蒲江当地特色农作物种植区,还把甘溪当地的陶艺、扎染、编织引进校园,聘请非遗传承人给学生上传统手工课,不仅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更在他们心里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
农村学校向乡土“扎根”,城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又“扎根”到哪里呢?资阳中学同样有着自己的实践。
李慧是资阳中学的一名班主任,3年前,有个现象让她感到困扰:“很多学生不吃早饭,或者经常点外卖吃些不健康的食品,而且怎么说学生都不听。”老师们碰头一聊,发现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光是说教没有用,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李慧介绍,怀着这样的初衷,学校在劳动教育基础上推行饮食文化教育。
围绕饮食文化教育,资阳中学开展了美食节、饮食文化研学等沉浸式主题活动,将饮食文化教育与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有机融合(例如泡菜、米酒制作),还编写了《食光有味》等读本,同时以多种形式宣传健康饮食习惯。其中,有不少有趣的设计和活动,例如年夜饭上,学生自己动手烹饪一道菜,并说清其中的寓意,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随着饮食文化教育的开展,学生的饮食习惯得到明显改变,资阳中学也凭此成功入选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就是劳动教育‘扎根’的沃土。”资阳中学校长李智刚谈到,学校将进一步以系统化思维构建贯通课堂教学、实践体验与价值养成的育人闭环,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专业化、实践平台立体化、协同育人常态化,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和“营养剂”。